陳文瑤 & 《非地方》與馬克.歐傑

各位朋友好 :

暮冬初春之際,譯者協會本年度各項活動也將漸次展開。下個月中,今年第一場「翻譯的藝術」講座要來打頭陣了 ! 我們邀請到法國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作品《非地方》的譯者陳文瑤,與我們分享翻譯此書的酸甜歷程及本書的社會意義。

開春第一彈,請大家切莫錯過 !



講座簡介:

活在當代的人對於《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一書裡歐傑提出的「超現代性」其實不陌生:比如像事件超載(每天都有過量的訊息來不及消化、新的訊息又湧入)、空間超載(交通與傳播媒體縮短了空間距離與我們對空間的想像);還有參照的個體化(每個人用自身掌握的資訊對事件做出詮釋,相對集體認同顯得浮動)。

馬克.歐傑說道:「超現代性賦予個體意識非常新穎的孤獨體悟與考驗,直接和非地方的出現與激增有所連結。」

是的,活在當代的人對於「非地方」亦相當熟悉:超市、購物商場、車站、高速公路、交流道、機場、連鎖旅館,或是火車、飛機、汽車等。在非地方裡我們只短暫停留,誰也不必認識誰,每個人都是匿名存在,唯一相似的只有手上的推車、機票或訂位代號 ― 非地方是個不具歸屬感、沒有人際關係亦非歷史性的空間。

初見此書時,譯者正在巴黎留學,雖然讀的不是人類學,卻因為尋找風景之於旅人與居民之間觀看差異的研究而碰上《非地方》,並對歐傑的論述深感著迷,回到台灣後又因緣際會得以翻譯此書。歐傑曾說過,對於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只要我們稍微把眼光拉開一點,便會發現其中必有蹊蹺;所以這場講座要談的並不是人類學,而是一本人類學的理論書如何替非科班的讀者打開另一種視野,讓譯者重啟研究生模式,又愛又恨地把它翻譯出來(還好只有薄薄 124 頁),歡迎喜歡死去活來讀理論書的朋友們一起來交流。(陳文瑤)

 

講者簡介:

陳文瑤,臺南藝術大學史評所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候選人,現從事法文翻譯及藝評寫作。

時間、地點:

2017 年 4 月 15 日(週六)下午 2:30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 72 巷 6 號 1 樓)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