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剛 & 畢來德:《沉默的中國》台灣近年來不少人愛講「中國因素」。這本小書的一個啓發可能在於,今天我們在台灣談論中國因素的時候,是否也能意識到台灣身上的中國因素?包括某些台灣獨立主張者們身上的中國因素?因為這本書所揭示的一個重要的「中國」現象是,在一個壓制個性、排擠差異,推重統一、強制和諧的社會當中,衝突的協調機制幾乎不可避免地會被壟斷、被潛規則化;而加之以宗法文明源遠流長的深層次社會分斷結構,一個透明開放的公共精神世界便愈發難以形成。畢來德講的是中國,但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
-
武忠森 & 從《德國人的村莊》談桑薩對極端主義的省思及翻譯的挑戰新科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得主布瓦連.桑薩於2008年巧妙運用二戰期間的納粹犯罪行為,表達出對於當今極端恐怖主義的憂心忡忡。《德國人的村莊》不僅在法國奪下包括RTL電台閱讀大獎在內的數個文學獎,並且是桑薩在2011年獲頒德國書商和平獎的重要著作。
-
尉遲秀 & 一本書的重生:翻譯《生命中的鹽》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接班人——人類學家艾希提耶以極度細緻的風格,書寫個人深刻、私密與感官的沈思,追索這些標誌著往事印記的畫面、感動與瞬間。正是這一切柔美的鄉愁,以及對人、地、物的情感,形塑了你我的生命風格,讓生命比我們以為的更豐富也更有趣。
-
江灝 &《百年巴特 - 航向東洋符號帝國》巴特在六零年代走入東方,他觀察日本文化的各種風貌,並將西方思維與東方哲學做了對照,構築出一個精緻迷人的《符號帝國》。《符號帝國》內含26篇短文,但他不是旅遊文學,他也不談論我們所謂「真實的日本」,而是藉由日本文化中諸多的符號,去書寫,再藉由這些斷片的書寫,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不一樣的日出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