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專題講座暨會員大會:多元中介,譯者初心 ——
紀錄/文字提供:陳思潔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2020年年會圓滿結束。雖然原訂帶來「紅土上的螺絲釘也能讓世界看見台灣」講座的劉柏君老師不克前來,臨時取消講座。但由會內超華麗陣容所組成的譯者心路歷程座談也十分精彩。後者由理事長詹文碩與四位會內成員對談,分別是任教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的黃雅嫺老師、光磊國際版權公司資深經紀人武忠森先生、法文口筆譯者兼藝術評論的陳文瑤女士以及專職法文口筆譯者范兆延先生。
聽完四位與談人的分享,我們發現無論是本科或是非本科出身的法語譯者,有很多人是誤打誤撞而開始譯者之路的。有時可能是遇見很喜歡的書,但覺得當時的譯本不理想,進而萌生自己著手翻譯的念頭。
從事翻譯時,也會有遇到難熬困惑的時候,譯者們各自有自己解套的方式。然而翻譯並非速成之事,對雅嫺來說,「翻譯需要有愛,就算沒有愛,也要想辦法愛它。當然評估自己是否可以駕馭文本難度也很重要,接著就是具備耐心完成作品。」
然而翻譯要有愛是什麼意思呢?
「追根究柢,若遇到出乎預料的文本,有愛就能想辦法與它磨合相處,磨出感情。」
翻譯過多本歐漫及人文社會科學作品的文瑤則表示:「當翻譯翻得很痛苦時,她會試著翻翻比較輕鬆的文本,像是童書翻譯,透過翻譯童書療癒自己,有時也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語言程度其實不差,在挫折的時候想辦法增添自己的信心。」
此外,能讓譯者持續不懈地在翻譯這行努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翻譯這份工作能夠跟不同領域的人意外邂逅,能夠一直學習新知,不斷成長。
除了語言轉換上的困難,譯者這個行業偶爾也會遇到考驗譯者道德良知的狀況。比如兆延就提到過去擔任外交部翻譯的經驗,他認為:「身為一位譯者,你只需要考慮你是否有忠實地將文句傳達,其他道德、利益問題是接收訊息者所需要判斷的。」
譯者的角色應忠實地去傳達講者欲告訴聽眾的內容,並清楚自己的定位,將自己當作一個純粹的通道而不將自己個人觀點帶入。
林麗雪對翻譯這份工作不只有熱愛,還抱有一份神聖心。此外對她來說,將譯者的工作變得有趣是很重要的。而要讓自己的工作充滿樂趣,譯者需要有一項重要的特質——好奇心。對於自然、生態與宇宙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她,因此翻譯了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甚至跨領域的著作,包含她畢業的人文社科領域。有許多朋友認為人文社科類領域的作品深奧艱澀,但林麗雪認為再硬的故事,都是人的故事,都是人的生命,而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去翻譯時,就會帶有感情。
「譯者雖然不是時時刻刻都在工作,但是當譯者在工作時,其實是用上了他全部人生所累積的生活體驗與知識。」
關於翻譯生涯的經營,林麗雪特別指出工作與職業的差異,對她來說,工作是提供薪水,維持生活開銷的定位,而職業就是一種使命。作為譯者,要很珍惜自己的譯作,乃至於每一份工作,當我們做好第一份工作,之後的工作機會就會接著來,案源也是由此開始。
在工作實務上,從桌椅高度、工作姿勢、文書處理習慣,到翻譯時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定時的進修,甚至交稿以及與出版社編輯的互動等,林麗雪都有豐富的經驗與聽眾討論。尤其談到編輯喜歡合作的對象,她提到三大原則:譯稿品質、準時交稿、溝通順暢不失聯,並且要尊重編輯與編輯權。至於譯者本身,除了要精益求精,也要策略性地經營自己的翻譯主路線,熟悉該領域的詞彙等等,亦不忘經營次要路線。
上午的講座在林麗雪以「翻譯的未來」為題的開放式討論以及聽眾的熱烈發問下結束,為今年年會畫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