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綺玲 & 《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許綺玲老師,來到信鴿法國書店暢談她研究培瑞克、與之結下不解的緣,進而在時機對了的情況下開始接連翻譯培瑞克的奇妙旅程。

【講座內容】

在台灣,以研究者身分從事文學作品翻譯,恰恰是處在學術、學校、出版界三邊形成的三角中空地帶,有時尚且面臨幾分尷尬的境地,若非出自一份異想天開的使命感,可能落得吃力不討好,即使那使命感是來自非常私密的契機。在一般而言不得不「譯完就作罷」的翻譯機緣或出版生態中,作為雙重身分的研究者兼譯者,終有一天不得不開始反思這自尋的牽絆,同時,最好是繼續努力學習,學習如何與自己的翻譯生產和諧相處,因為「活著,是從一個空間移往另一個空間,同時盡可能避免相互碰撞」。如此,轉瞬之間已過了十多個年頭!一路研讀培瑞克,也偶然翻譯培瑞克,一本、兩本、三本。三本了!三本分別在三家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原本應該無言的譯者其實有很多話要說,關於正常的與不正常的種種翻譯經歷。當然,我也將舉出幾個譯者演講的慣例問答與讀者分享,比如說:翻譯過程中曾碰到什麼樣的難題?如何解決的呢?有沒有什麼特別興奮或感動的事?等等等。(許綺玲)


【講者簡介】

許綺玲

台大外文系畢、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碩士、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近年專注於研讀法國作家培瑞克的作品。著有攝影文學隨筆集《糖衣與木乃伊》;譯著有羅蘭巴特的攝影論述《明室》(La Chambre Claire)、班雅明的兩篇評論,收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以及培瑞克的自傳《W或童年回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小說《傭兵隊長》(Le Condottière)、散文集《空間物種》(Espèces d’espaces)。


【關於本書】

「任何一位貓主人都會告訴你,貓比人要更懂得如何安居屋室,即使是在極端方正、簡直無比駭人地步的空間,貓也自然可以找到一個適合牠的角落。」

培瑞克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空間物種》廣闊地涵蓋了有關空間的當代議題、歷史的記憶、未來的啟示,以及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小事例、提問和實驗,是開創生活空間書寫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只與同時代社會學者的日常生活研究或空間理論同步,又與當時欲撼動生活的許多藝術行動深有默契;且持續地、經久地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空間研究者、社會學家,以及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界人士。 
「空間物種」:是空間的什麼物種?物種,來自生物學研究的分類法,培瑞克反過來,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安排篇章,就近從他寫作的紙上空間開始,然後依序擴展,形成各章節:紙頁、床、房間、公寓、樓房、街道、社區、城市、鄉下、國家、歐洲、世界、空間。培瑞克談的就是人所經營和經驗的空間,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記憶中的,也許耽溺其中、也許視而不見、也許嚮往、也許恐懼、也許遺忘、也許無中生有、也許根本無以想像……
這本小書是培瑞克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一部,文筆隨和,諧趣間流露憂鬱。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欣賞艾可的博學與「無盡的名單」、驚嘆波赫士各種想像的「寫作計劃」、讚美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喜愛西西看圖說故事的讀者,都可以在培瑞克這部空間書寫文集中,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迴響。
 

【作者簡介】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法國籍波蘭猶太裔作家,在巴黎出生,也在巴黎去世,一生大半的作品脫離不了巴黎城市的空間探索,如一九六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東西》(Les Choses)以及一九七八年的巨著《生活使用指南》(La vie mode d''emploi)皆以巴黎為據點。前者受到荷諾多文壇新人獎(Prix Renaudot)的肯定,後者完成於他創作的高峰,獲頒梅迪奇文學獎(Prix Médicis)。在他短暫的四十六年生命中,創作力驚人,所撰文類包括小說、詩、戲劇、評論散文和隨筆,每部作品在題材和寫法風格上皆各自不同。也曾參與廣播製作及電影編導。在臺灣目前已出版的中文譯作還有《W或童年回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及《傭兵隊長》(Le Condottière)。 培瑞克曾將其創作分為四大同等重要的類別:自傳、說故事、文字實驗與遊戲、社會學關懷。其中,社會學關懷又以日常生活和空間觀察為重點,尤其關注那些最平常、瑣碎、易被忽略、看似浮動、不確定、殘餘而無意義的平凡生活事物,即所謂的「次於平凡的平凡」。學者喻為二十世紀下半以來在日常生活之文學書寫方面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相關著作包括《空間物種》、《思考/分類》、《次於平凡的平凡》、《試圖寫盡巴黎一地點》等隨筆集。
 

【講座現場】 

© 信鴿法國書店

© ATTF

© 信鴿法國書店

© ATTF

© ATTF

© 信鴿法國書店

© 信鴿法國書店

© 信鴿法國書店

© ATTF

© AT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