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內容】
全然架空的《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奠基藝術史的虛構故事《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或是另類紀實傳記的《阿蘭的戰爭:烽火下的荒誕與日常,一個二戰大兵的意外人生》,緊扣社會議題的《正常的人:正常與否,誰說的算?十種不同性別認同、性傾向者的生命情境與心聲帶來的啟蒙及思索》,這些法國製造的BD,如何經過選書、翻譯、編輯成為台灣出品的歐漫?這四本書的譯者陳文瑤與責任編輯李華、陳雨柔、許舒涵將為大家一一披露!
講座逐字稿請往這裡:對談》法國製造,台灣出品:譯者與編輯談《伊甸納》《消失的維納斯》《阿蘭的戰爭》與《正常的人》
*感謝臉譜出版協助錄音,OPEN BOOK閱讀誌整理刊登!!
【講者簡介】
陳文瑤
中法文口筆譯者,兼寫藝術評論。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第一階段深入研究文憑、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偶然從歐漫踏入翻譯之路,隨即發現此行深不可測,值得繼續走下去。
李華
1983年生台北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畢,米蘭工業設計學院碩士。自高中開始持續發表文字及插畫作品,畢業後於網路公司擔任動畫設計師,後任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旺旺接管中時報系後,跟著流亡潮逃到一家賣昂貴提琴與弦樂周邊的小店家當了兩年賣琴的,最後來到城邦集團積木文化出版社,一蹲近九年至今。現任主編。
陳雨柔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女書店企畫,現為臉譜人文藝術線編輯。編有《弟之夫》、《阿蘭的戰爭》、《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等書。
許舒涵
臉譜出版社科線編輯,興趣落在廣義人文史地領域;也讀當代議題與世界趨勢類的書。出版從業年資不算太長,喜歡紙本書。
【關於這幾本書】
《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
墨必斯(Mœbius, 1938-2012)本名尚.吉哈(Jean Giraud),法國國寶級漫畫大師,曾參與並催生了無數科幻經典如《第五元素》、《異形》、《銀翼殺手》、《沙丘魔堡》等,《星際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也是其粉絲,多次在電影中向他致敬。其創作形式多元,風行全世界,不僅將法國推向領導歐洲漫畫的龍頭地位,更賦予歐洲漫畫更深層的藝術價值,被稱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漫畫家。他於2012年過世時,法國《世界報》(Le Monde)弔:「漫畫界失去了一名巨匠,最後一位黃金時代的大師。」
令人反覆咀嚼、驚奇連連的哲學大作《伊甸納》系列,被喻為「墨必斯的自傳式作品,如水晶一般的科幻經典」,繁體中文版不僅一次收齊原作六部漫畫,更增頁加入數則無對白短篇,完整呈現墨必斯對「白描」(Ligne Claire)技法的探索與個人原創風格的演化,是墨必斯迷、科幻控與漫畫愛好者不可錯過的重量級收藏品。
《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
史蒂芬.勒窪諾瓦(Stéphane Levallois),1970年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培寧根高等圖像藝術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arts graphiques Penninghen),師事波蘭籍設計大師Roman Cieslewicz。除了漫畫之外,他也從事廣告平面設計,曾與LV、卡地亞、軒尼詩等大廠牌合作;參與不少知名電影角色設定、分鏡(哈利波特、神鬼奇航、綠巨人浩克、X戰警:未來昔日、普羅米修斯等)是個跨領域多觸角的創作者。
1895年,一列開進巴黎蒙帕納斯車站的蒸汽火車失控,衝破車站大廳、整截掉在路面……;1910年,塞納河水暴漲,奧塞火車站(後來的奧塞美術館)淹起大水……。2017年,奧塞美術館30週年時,時空之門忽然打開,世紀列車就這麼開了進來,85件展品紛紛活起來──由奧塞美術館的大明星們帶路,你將踏上一場藝術奇幻之旅。穿上吉瑪(Hector Guimard)的裝飾主義潛水服,以免在窗外的印象派油畫顏料中窒息;穿越象徵主義隧道前,請戴上畢卡索的立體派眼鏡。注意了!你只有二十小時,請務必找回所有消失的名畫繆思,當你進入羅丹的地獄之門,當心惡魔,他們為數眾多,而且不懂藝術,千萬不要單打獨鬥……。
《阿蘭的戰爭:烽火下的荒誕與日常,一個二戰大兵的意外人生》
艾曼紐・吉貝(Emmanuel Guibert),1964年生於法國巴黎,在20世紀90年代「法國新漫畫」運動中崛起,成為少有的既受廣大讀者歡迎,又得到專家、評委青睞的漫畫家。曾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心動獎」「年度漫畫獎」、漫畫評論人與新聞人協會評論大獎、布盧瓦漫畫節大獎、美國艾斯納最佳國際漫畫獎等諸多重要獎項。另有《阿蘭的童年》、《攝影師》等重要作品。
1994年6月,作者艾曼紐‧吉貝在法國雷島與阿蘭‧克普偶然相識,相差39歲的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之交。此後5年,或沿著沙灘漫步,或在花園、客廳或廚房中,阿蘭向作者娓娓道來自己的親身經歷、關於二戰的軼事趣聞。
1943年日軍襲擊珍珠港,使得18歲的阿蘭被徵召成為美國士兵。阿蘭學著如何像一名士兵射擊、偵察、開坦克的同時,令他印象深刻的反而都是些軍旅生活中的荒誕小事:去買點吃的結果差點成為逃兵、開坦克撞樹卻險些被劈開的樹給壓死、滿頭紅土卻熟悉古典樂與文學的同袍……4年的從軍生活,阿蘭不僅邂逅了音樂,更遠赴歐洲至法國、斯洛伐克、德國等地,結識了一輩子的摯友,也意外開啟了對藝術、文學,以及精神生活的追尋。艾曼紐‧吉貝歷時14年創作,與其說是再現歷史,更多是忠於阿蘭‧克普這個人的性格、語氣與情感,讓一幅幅圖畫如同一幕幕回憶的斷片,帶領讀者聽見、認識一名曾經參與二戰的美國士兵,也同時是一名平凡的老年人在50年後回顧一生的所思所想。
《正常的人:正常與否,誰說的算?十種不同性別認同、性傾向者的生命情境與心聲帶來的啟蒙及思索》
本書策畫于伯特費時一百五十小時與十位見證者面對面訪談,藉十位漫畫家的畫筆,畫出十則風格各異、真實而動人的故事;也刻畫出不同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與這個社會產生的碰撞──
收錄作品包括:
▍法國最早同志影展的發起人菲利浦,回顧了他面對男友確診愛滋、陪伴直至他離世,而後創立同志之家的心路歷程。
▍阿斯特麗與諾文是對育有女兒與龍鳳胎的女同志,原本工作穩定,但阿斯特麗在職場出櫃後卻被解雇,到了新崗位她決定隱瞞同志身分……
▍身為穆斯林,卻與已婚男性維持穩定三角關係的法西德,該如何面對要他在家庭和同志身分間抉擇的原生家庭?
▍安瑪莉從女兒年幼時就買洋娃娃或女性化服裝給她,儘管女兒不斷排斥,後來更交了女友並向她出櫃,她仍相信這是一時的叛逆,母女因此發生了一連串衝突。
▍身為護士的維吉妮,在職場上得完全隱藏性向以免專業受到質疑或干擾。跟男人女人都能發生關係,但只會愛上女人的她,向作者娓娓道來她與主流完全不同的愛情觀。
▍莫莫來自幾內亞,是家境富裕的伊斯蘭教徒,但家人在國內軍事政變被殺害。後母跟沒有血緣的哥哥在發現他帶男同學回家後,以宗教之名號召村民攻擊他,甚至追殺至其他村莊……
▍馬克是自願受洗的天主教徒,並在天主教高中工作。在面對信仰與自身性向的衝突,他是如何接受自己,並看待職場同事及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上反對同性戀的價值觀?
▍雖然感染了愛滋,同時感染肝炎,尼古拉的故事將讓我們看到只要接受治療,即使過程辛苦,愛滋患者仍可以過著如一般人無異的生活,找到真愛。
▍莎碧雅來自傳統且保守的阿爾及利亞家庭,即使覺得自己比較愛女生,仍在二十歲結婚生子,維持了四年婚姻。但在認識了一位女同志後,她決定面對性向,離婚並重啟人生。
▍凱文是名工程師,從小就發現自己想像女孩一樣打扮。他在公司維持男性裝扮,私下則以女裝示人。但在長期受性別認同分裂之苦後,他決定透過變性手術蛻變為真正的女人班妮狄克……
另收錄五篇學者專文,分別探討:
→從拿破崙到歐蘭德:同性戀相關法制在法國的發展簡史。
→那麼女孩呢?女同志如何因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被壓抑、忽視?
→上帝與同志;論述在法國宗教人士如何看待同性戀。
→異性戀/規範的產地:從心理、生理及文化角度來談異性戀何以在一般社會價值觀中就算「正常」。
→跨性別:簡述跨性別研究的歷史,也探問藥物之外,是否跨性別者有更為人性化的選擇?
【講座現場】